当前位置: 首页 > 期刊 > 《中国综合临床》 > 2000年第12期
编号:10289587
以肾病综合征为首发症状的肝豆状核变性1例
http://www.100md.com 《中国综合临床》 2000年第12期
     作者:常红军

    单位:河南省焦作矿务局韩王矿职工医院 454171

    关键词:

    中国综合临床001278 1 病历简介

    男,7岁。以全身水肿8个月,加重1月入院。8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少尿、双眼睑水肿,渐波及双下肢,呈指陷性,无发热、无尿频、尿急、尿痛、血尿、皮疹、腰痛和关节痛等症状。曾按“肾炎”治疗,效果欠佳。1月前患儿受凉后发热。T 38.4 ℃,咳嗽、流涕、头痛、头晕、食欲不佳伴恶心、呕吐,呈非喷射状,呕吐物为胃内容物,水肿较原来加重,腹部渐膨隆,血压120/75 mm Hg(16/10 kPa)。查体:神志清,精神萎靡不振,双眼睑及颜面明显水肿,咽红、充血、心肺(-)。腹部明显膨隆,肝、脾触诊不满意,腹水征明显,双下肢指陷性水肿并阴囊高度水肿。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。实验室检查:血常规WBC 22.6×109/L,RBC 4.19×1012/L,Hb 118 g/L,Plt 337×109/L。尿常规:蛋白(),红细胞2~3/HP,颗粒管型1~2/HP。ESR:84 mm/h。ASO(-)、RF(-)。HBsAg、抗-HBS、HBeAg、抗-HBe、抗-HBc均阴性。肝功能:ALT 1.1 μmol.s-1/L,AST 0.97 μmol.s-1/L,碱性磷酸酶(ALP) 1.8 μmol.s-1/L,总蛋白40.4 g/L,白蛋白(A)19.3 g/L,球蛋白(G) 20.1 g/L,A/G 0.9,胆固醇 15.11 mmol/L,甘油三酯 2.6 mmol/L。K+ 3.48 mmol/L,Na+ 133.1 mmol/L,Cl- 122.9 mmol/L,Ca2+ 2.2 mmol/L。血浆蛋白电泳:A 0.37, α1 0.052, α2 0.46, β 0.083, γ 0.035。尿蛋白定量1.625 g/24 h。B超示:①肝右肋下1.0 cm,并肝实质弥漫性致密性回声增强;②双肾弥漫性回声改变;③大量腹水。诊断为肾病综合征。给予抗炎、抗凝、保肝、利尿等综合治疗,患儿发热、咳嗽、头痛、头晕等症状消失,腹水消退,血压降至正常。WBC 8.7×109/L,尿蛋白()。此时触诊患儿肝右锁骨中线肋缘下1.0 cm,质硬,认为由肾病综合征低蛋白血症所致,未引起注意,经用强的松45 mg/d,治疗3个月后,尿蛋白仍维持(),激素治疗效果欠佳。查血铜蓝蛋白1.08 μmol/L,眼科会诊K-F环(-),血清铜10.5 μmol/L,24小时尿铜定量10.05 μmol/L,至此,根据血铜蓝蛋白含量降低,血清铜下降,24小时尿铜增加及激素治疗无效,确诊为肝豆状核变性。给予青霉胺20 mg/(kg.d),分3次口服及保肝治疗。3个月后复查:血铜蓝蛋白、血清铜、肝功能、血沉等相关指标恢复正常,尿蛋白(-)。
, http://www.100md.com
    2 讨论

    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,发病率1/50万~1/100万,由于铜不能正常地被利用而沉积于各组织内使组织损伤,以肝、肾、脑等组织损害明显。

    本症在学龄前期无临床症状,患儿除有轻度尿铜增加外,余均正常,很少被发现,6~8岁时,随着肝、肾等组织细胞铜沉积量的增加,逐渐出现肝、肾等组织受损症状,此阶段患儿尿铜明显增加,血铜蓝蛋白含量降低,一般尚无K-F环,至12岁左右,逐渐出现脑、眼、肾、骨骼等肝外器官功能受损等症状,K-F环常随神经系统症状出现。

    本例患儿,以肾病综合征为首发症状,临床较少见。在治疗中,激素反应不敏感,尿蛋白持续(),且腹水消退后触诊肝大、质硬,不似低蛋白血症引起。血铜蓝蛋白含量降低,可见于肾病综合征,但最常见于肝豆状核变性。出现K-F环,是肝豆状核变性的特征性表现,而本例未见。血铜蓝蛋白含量降低,血清铜下降,尿铜增加是肝豆状核变性典型的生化改变,青霉胺是驱铜治疗的首选药物。本病诊断一旦确立,即应驱铜治疗,治疗越早,效果越好,且需坚持终身用药。凡遇原因未明的肝、肾疾病时,要考虑到本病的可能而作相应的检查,以免误诊。

    2000-01-08, 百拇医药